![]() |
|
![]() |
||
![]() |
| 辛克正 |
辛克正: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曲艺家协会会员、张家口市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河北省相声研究会的成员,并于1996年被选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第五卷。从艺50多年,退休后带病编写了4万余字的《学演相声辅导材料》、《张家口曲艺史料》及《张家口曲艺志》等书籍,培养了一大批相声爱好者,为张家口的曲艺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辛克正1933年出生在河北省霸州,6岁前先后失去了双亲,只好由住在北京市前门外的姑母抚养。由于他们所住的地方离天桥很近,所以他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去天桥听相声、看杂耍、听京戏。就在那个时候相声深深扎根在辛克正的心中。当年在听京戏期间还结识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的儿子马崇年,哥儿俩一起学京剧,这对他后来说相声有很大的帮助。1951年,他来到张家口市,当一名物价干部。由于喜欢文艺,他经常在业余时间参加单位组织的文艺活动。1952年,在全市职工业余文艺汇演中,他第一次和搭档王学铭说了一段相声,不想却被广播电台的老艺人张德芳看中。不仅邀请他俩去广播站参加学习,而且还亲口传授他们曲艺知识。这使辛克正对相声的驾驭更加熟练和准确。随后,他们一有机会就参加市里的各种演出活动,他们合说的相声《买猴》、《死里逃生》、《对春联》、《找对象》等,深受广大群众的喜欢。随着演出的增多,辛克正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成了当时张家口文艺界的知名人士。1960年,因工作需要,他被调到市曲艺队,并被派到河北省举办的曲艺相声创作表演培训班继续深造。在培训期间,得到了河北文化学院相声教师于宝林、关春山,天津艺术研究所的陈笑暇等老一辈艺术家的言传身教,使他对相声艺术有了更深的体会,舞台表演也愈加纯熟。1962年,辛克正正式拜在马三立派的于宝林门下,成为马氏相声的第三代传人,随后,他转调张家口文工团,与新搭档彭凤林一起一说就是二十多年。
辛克正既说传统相声,又根据时代需求创作现代相声,1975年,为慰问钢铁工人,他利用三天时间创作的相声《炼钢炉前写春秋》,讴歌了工人夺高产的英雄气概,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观众的喜爱。辛克正经常随队到北京、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以及河南安阳郑州等地演出,他和彭凤林合说的相声《学评戏》、《黄鹤楼》、《汾河湾》、《杂学唱》、《挖宝》、《杂学地方戏》、《大相面》、《铡美案》、《绕口令》、《拉洋片》、《耍猴》等,演到哪里火到哪里。特别是1977年在锡林浩特演出,每段相声演完后都要返场三回,那阵势,辛克正现在想起来都心潮澎湃。由于群众对相声的喜爱,最后团里决定,在最后的一天演出中,将舞台搬到露天广场,近两万人前来观看,把广场围得水泄不通。尽管演出频繁,但辛老从来都不马虎,往往一段相声排上数十次,直到快上场了才算完,“观众来听相声,要对得起观众,观众来享受欢乐,要让观众高兴而来,满意而归。”辛克正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无论生活当中发生什么事,都不把情绪带到舞台上,总是微笑着面对观众。
1989年,辛克正因病提前退休,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但他丝毫没有放松对相声艺术的追求。退休后,他每天坚持2-4小时编写相声。用4年多时间创作相声小段和相声90余个,约二十万字。其中《文明待人》《腐败人的嘴脸》在中国名杂志《曲艺》上发表。1992年,他受命编纂《张家口曲艺志》。在编纂中,受相声前辈常连安教五岁儿子常宝(小蘑菇)说相声的启发,他开始培养五岁的外孙马超说相声。每天躺在床上教几句,送幼儿园路上教几句,坐在自行车上也传几句。孩子也很争气,逐渐地能和姥爷同台说相声了。1993年,爷俩奔赴石家庄参加了“控购杯”全省相声大赛,在88对演员中,他们祖孙一个5岁,一个60岁爆冷门,爷俩表演的《对春联》配合默契,“包袱儿”抖了一个又一个,受到了业内专家和观众的热烈欢迎,并获得表演奖和新苗奖

